出国留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
2018-06-13 10:56:49
柏林洪堡大学(Humboldt-Universitat zu Berlin 以下简称洪堡大学)成立于1810年10月,这所国家资助
、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、德国著名学者、教育改革家威廉·冯·洪堡(Wilhem von
Humboldt)创办。
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。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苏联的“洛蒙诺索夫”
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。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、波兰的华沙大学、原南斯拉夫的
贝尔格莱德大学、古巴的哈瓦那大学、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、法国的巴黎大学、埃及的开罗大学、日本的法
政大学、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、美国的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。
1981年,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,1982年,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。
据有关资料统计,1946-1985年,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,其中包括中
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。
洪堡大学是德国大学的表率,也是许多国家的大学效法之楷模。重建于1818年的波恩大学曾沿袭洪堡大
学的办学模式。
洪堡大学在180多年的岁月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,以下是曾在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
尔奖金获得者的简况。
诺贝尔物理学奖
阿尔伯特·A·迈克尔逊(Albert A. Michelson)美籍德国物理学家,曾就读于洪堡大学。因较准确地
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。
加布里埃尔·李普曼(Gabriel Lippmann)法国物理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。因创立电守恒定
律、“李普曼干涉定律”等于1908年获奖。
卡尔·F·布劳恩(Karl F. Braun)德国物理学家,曾在洪堡大深造。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、研制阴极
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。
威廉·维恩(Wilhelm Wien)德国物理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任教(1892-1896年)。因发现黑色
物体中的热辐射、推演出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和辐射能量分布定律于1911年获奖。
马克斯·冯·劳厄(Max F. T. Von Laue)德国物理学家,是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学生,曾先后在洪
堡大学任教近40年。因以晶体测定X射线并证明X射线的波动性于1914年获奖。
马克斯·普朗克(Max Planck)德国物理学家,1875-1877年在洪堡大学学习,1888-1926年在该校任教
。因创立光的量子论于1918年获奖。
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美籍德国物理学家,1914-1932年在洪堡大学任教。因创立相
对论和提出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奖。
詹姆斯·弗朗克(James Franck)美籍德国物理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。因提出电子原子冲撞
定律于1925年和古斯塔夫·赫茨共享此项奖。
古斯塔夫·赫茨(Gustav Hertz) 德国物理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。1925年与弗朗克一起获
奖。
维尔纳·海森贝格(Werner Heisenberg)德国物理学家,曾担任洪堡大学教授。因建立导致对氢的多
种发现的量子力学基础于1932年获奖。
埃尔温·薛定谔(Erwin Schr?dinger)奥地利物理学家,在任洪堡大学教授时(1917-1933年)因提出
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于1933年获奖。
马克斯·玻恩(Max Born)德国物理学家,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。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
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·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。
诺贝尔化学奖
范特霍夫(Jacobus Hendricus Van’t Hoff)荷兰化学家,曾就读
于洪堡大学。因提出碳原子理论、化学、力学法则和渗透压于1901年获奖。
埃米尔·菲舍尔(Emil Fischer)德国化学家,晚年在洪堡大学任教,其间因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突出成
绩于1902年获奖。
阿道夫·冯·拜尔(Adolf von B?yer)德国化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,185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开
始任教。因在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、合成靛蓝和砒霜合成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05年获奖。
爱德华·布赫纳(Edvard Buchner)德国化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。因在生物化学研究及无细胞(酶
)发酵等方面的贡献于1907年获奖。
里夏德·维尔施泰特尔(Richard Willst?tter)德国化学家,因对叶绿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于1915年
获奖。
弗里茨·哈贝尔(Fritz Haber)德国化学家,在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(1911-1933年)因发明用氮和
氢合成氨的哈贝尔棽ㄏ7ㄓ?/FONT>1918年获奖。
瓦尔特·奈恩斯特(Walther Nernst)德国物理化学家,在第一次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(1905-1922
年)因阐明热力学第三定律于1920年获奖。
汉斯·菲舍尔(Hans Fischer)德国化学家,曾在其叔父、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米尔·菲舍尔资
助下进洪堡大学深造。因关于血液、胆汗的色素研究并研制人造血红素晶于1930年获奖。
彼得·德拜(Peter J·W·Debye)美籍荷兰物理化学家,在开始任洪堡大学教授的同一年(1936年)
荣获此项殊荣,原因是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,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电子衍射、气体中的
X射线的研究。
阿道夫·博特纳特(Adolf Butenandt)德国化学家,由于对性激素的化学研究于1939年获奖(但未接
受)。
奥托·哈恩(Otto Hahn)德国物理化学家,曾任洪堡大学教授多年。因发现原子核裂变于1944年获奖
。
奥托·迪尔斯(Otto Diels)德国化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任教12年(1904-1916年)。因发现和发展二
烯合成法于1950年获奖。
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
埃米尔·冯·贝林(Emil von Behring)德国医学家,曾在洪堡
大学学习并于1889-1895年在该校工作。因研究抗毒素血清,尤其在运用血清治疗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
病症方面的贡献于1901年获奖。
罗伯特·科赫(Robert Koch)德国病菌学家,在任洪堡大学教授、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期间,因分离并
确证炭疽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结核病菌、霍乱弧菌于1905年获奖。
奥托·海因里希·瓦尔堡(Otto Heinrich Warburg)德国生物化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授
(1914-1923年)。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奖。
保罗·埃尔利希(Paul Ehrlich)德国细菌学家,曾主持洪堡大学科赫传染病研究所的工作。因发现中
和白喉毒素的抗菌素、研制成功治疗梅毒的“606”于1908年获奖。
汉斯·施佩曼(Hans Spemann)德国生物学家、胚胎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任教授。因发现胚胎发育中背
唇的组织者作用于1935年获奖。
诺贝尔文学奖
特奥多尔·蒙姆森(Theodor Mommsen)德国历史学家,曾在洪堡大学讲授古代史,1874-1875年任该校
校长。因著《罗马史》于1902年获奖。
格哈特·霍普特曼(Gerhart Hauptmann)德国作家,曾在洪堡大学学习。因创作《织工们》、《沉钟
》、《米哈依尔·克拉玛》等剧本于1912年获奖。
诺贝尔和平奖
古斯塔夫·施特雷泽曼(Gustav Stresemann)德国政治家、外交家,曾任德国首相和外交部长,
曾在洪堡大学攻读国民经济学。因推行德国与交战国,特别是与法国的和解政策于1926年奖。